当前位置: 当前位置:首页 > 潮流 > 喀秋莎到底多猛?特等功臣回忆:一轮齐射后,美军阵地几乎没活物 正文

喀秋莎到底多猛?特等功臣回忆:一轮齐射后,美军阵地几乎没活物

2025-04-04 06:41:39 来源:科技新知网 作者:柳影 点击:1946次

抗美援朝战争中,志愿军能够战胜武器精良的盟军,除英勇善战外,苏联提供的武器援助也发挥了巨大作用,特别是喀秋莎火炮,让美军至今都感到后怕。喀秋莎到底多猛?特等功臣(谭秉云)回忆:一轮齐射后,美军阵地几乎没活物;《抗美援朝战争回忆》描述它为“无数道火光飞向敌军阵地,照亮了半边天。”喀秋莎的正式名称为BM-13火箭炮,是一种多管火箭发射系统,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研制装备,能在短时间内将16枚132毫米口径的火箭弹连续发射出去。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志愿军炮兵21师的战士们有幸亲身见证了它的威力,让我们走进炮声隆隆的朝鲜战争,聆听喀秋莎动人的声音。喀秋莎之所以威猛,得益于其独特的设计,它的火力输出速度快且密集,能在极短时间内向目标区域倾泻大量火箭弹,使敌人来不及做出有效反应。喀秋莎除了火力十足,还具有较强的机动性,可以快速转移阵地,这使得敌军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反击。美中不足,喀秋莎的使用成本非常高昂,一发火箭弹的价格约为6两黄金,一轮齐射就需要消耗相当于96两黄金的弹药,是一个巨大的负担。另外,操作喀秋莎也需要相当的技术水平,不仅要求炮兵具备专业知识,连驾驶喀秋莎发射车的司机也需要特殊培训。尽管如此,志愿军仍然成功地将喀秋莎投入到了朝鲜战场使用,并在战斗中活学活用,让喀秋莎在朝鲜战争上焕发出了新的活力。当时,苏联援助了120门喀秋莎,志愿军迅速组建了炮兵21师,并采取了"急用先学,学以致用"的原则,将原本需要一年的改装训练时间压缩到了28天。1951年秋季,喀秋莎在战场首次亮相,为了应对美军的空中优势,志愿军采取了分散部署、昼伏夜出的策略,有效避免了美军的空中打击。当喀秋莎开火时,美军阵地顿时陷入一片火海,造成了巨大的伤亡;一些美军士兵甚至误以为志愿军使用了原子弹,可见喀秋莎给他们带来的巨大震撼。在随后的战斗中,志愿军不断总结经验,改进使用喀秋莎的战术,采用步兵和炮兵协同作战,充分发挥了喀秋莎的优势,成为战场使用喀秋莎的经典案例。朝鲜战争后期,志愿军47军与美国王牌骑兵1师的一次交锋中,炮兵21师就采用了步炮协同,诱敌出洞的策略。志愿军先进行了一轮轰炸,然后佯装冲锋,将躲在掩体中的美军骗出来,随即发动第二轮猛烈的喀秋莎齐射,造成了美军更大的伤亡。在金城战役中,采用前后两线部署的策略,炮兵21师在这场战役中共发动了69轮齐射,此战歼敌人数超过9万人。此次,喀秋莎的威力达到了顶峰,既覆盖敌军步兵,又摧毁敌军炮兵阵地,取得了巨大的战果。总的来说,喀秋莎火箭炮在朝鲜战争中的表现可以用"猛"字来形容,它不仅给敌人造成了巨大的伤亡,在心理上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。正如谭秉云所说,“一轮齐射后,美军阵地几乎没活物”,这句话是对喀秋莎巨大威力的生动概括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

作者:柳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头条新闻
图片新闻
新闻排行榜